新冠疫苗加强针显著增加猕猴抗体反应免疫力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在猕猴身上开展的研究显示,注射新冠疫苗加强针可以增强猕猴体内的中和抗体的浓度,并对其产生了高水平的保护作用。最新研究结果支持提高老年人、已出现健康状况人士、高风险接触人群疫苗加强针的接种率。研究人员还确定,针对原始新冠病毒开发的mrna—1273疫苗和针对新冠病毒贝塔变异毒株的疫苗在增强抗体反应并提供保护方面的能力相当。
nejm发表以色列新冠mrna疫苗接种相关心肌炎的研究
从发现辉瑞疫苗接种后出现心肌炎病例开始,以色列的卫生部门就开始了主动监测,统计了从2020年12月20日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疫苗接种、性别、年龄和心肌炎发病情况,研究发现,尽管整体的心肌炎发病率较低,但在接种辉瑞疫苗后还是有所升高,尤其是年轻男性在接种第二剂疫苗后,相关研究于2021年10月6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二维材料家族添加全新成员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吴长征教授实验课题组和武晓君教授理论计算课题组合作,成功实现非范德华力层状材料精准剥离,获得保持计量比的二维材料,为二维材料家族添加全新成员。该新二维材料展现出较之块材提升三个数量级的室温超离子导电行为。
“孤儿受体”不再孤单!科学家找到调控中枢神经的全新信号接收器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骨骼只是一种具有支撑和保护作用的器官,而近20年来,逐渐有研究发现,骨骼还能作为一种分泌器官,通过分泌不同的骨源因子,对骨以外的各类器官产生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具有调控功能。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李翔团队发现了骨钙素(ocn)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少突胶质细胞的关键调节作用,并首次界定了介导骨钙素这一新中枢功能的全新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gpr37)。
人造鱼肉即将端上餐桌
美国《纽约时报》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植物蛋白肉正逐渐被消费者接受和推崇。而随着精致的鱼类替代品开始吸引投资并逐渐进入美国和全球其他地方的餐馆,持续关注无鱼海鲜产品的人士表示,该行业可能即将迎来暴发期,用植物或实验室制成的鱼类或海鲜有望成为食品领域的下一个前沿。
1326.77公斤!我国水稻种植亩产再创世界新纪录
由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指导,河北省科技厅组织,全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华中农业大学、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工程大学等单位7名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在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杂交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经过现场实打实测,亩产达到1326.77公斤,再创水稻大面积种植世界最高纪录。
520wh/kg(1100 wh/l)超高比能锂金属电池研制成功
恩力动力(包括enpower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固态电池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实测重量能量密度520 wh/kg,实测体积能量密度1100 wh/l的软包锂金属二次电池,并得到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验证。这是继2021年3月15日恩力动力与softbank corp联合发布了能量密度450 wh/kg锂金属电池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第三届生物活性物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在10月22日举办的“第三届生物活性物-功能食品与肠道皮肤大健康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朱蓓薇带来了自己的新发现,她表示:“冠状病毒的机理我们也研究了一下,首先冠状病毒先吸附,然后侵入,脱壳,然后大分子合成,最后装配以及释放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我们研究的硫酸化多糖能够首先在第一步就和冠状病毒的靶细胞结合上,抑制它、阻止它后续作用的发生。”
新研究让传统植物染色法重焕光彩
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研究团队,近日在染色植物资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开展了植物染色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民族植物学野外调查,通过对这些地区染料植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了大理白族地区23种传统染色植物及其传统染色知识。
第十一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在京举办
10月22日~24日,arms11第十一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由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isrm)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承办,主题为“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4大科学目标!科学家提出“太阳立体探测”设想
近日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11次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孟飞带领团队提出对太阳开展立体探测的设想。“如果能够尽快立项,根据设想,通过两次发射任务,我国将在2035年前后完成5个点位的探测器部署,构建起环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太阳极区的全方位立体探测体系,实现对太阳全球和日地空间的立体探测。”杨孟飞在会议报告中表示。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再突破!人工分子机器实现主动吸附
由美国西北大学化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表面科学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出一种名为机械吸附的新吸附机制。研究表明,人工分子机器可实现主动吸附。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1日《科学》杂志上。新研究展示了如何将人工分子机器(完全合成的分子部件,可以产生类似机器的运动)嫁接到表面上,以将环状分子高浓度聚集到表面,存储大量能量。这一技术在催化剂、能量储存和环境修复等方面至关重要。
通过饮食“饿死”癌细胞,有了新线索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癌症学研究,美国科学家团队描述了通过限制热量“饿死”癌细胞的最新线索——饮食模式抑制胰腺癌小鼠模型肿瘤生长的独特机制。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的目的并不是推荐饮食,而是真正了解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其描述了热量限制饮食如何抑制癌细胞生长,并为未来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方向。
俄开发出镁合金设备防腐复合涂层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化学研究所电化学系统和表面改性工艺部门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保护镁合金的聚合物复合涂层。使用该方法可在镁合金表面形成几乎没有瑕疵的表面结构。此项研究获得俄罗斯科学基金会的资助,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镁及合金杂志》上。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精密解析染色质开放区域蛋白质-dna转录机器的“工具包”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丁琛/贺福初团队有关蛋白质-dna转录机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显示,复旦大学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染色质开放区转录蛋白机器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微生物催化生物陶瓷用于骨再生相关研究获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吴成铁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以“微生物催化生物陶瓷用于骨再生”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并申请专利一项。吴成铁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微生物催化活性矿物诱导成骨的思想,并利用微生物催化作用构建生物陶瓷支架表面微纳米结构用于骨组织再生。研究团队通过微生物催化作用在传统陶瓷材料(硅酸盐)表面生长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纳米碳酸钙矿物,将传统陶瓷材料与微生物基活性材料相结合用于骨组织工程。
天大本科生研发可应用于6g通讯器件新材料
日前,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本科生战宇在业内权威期刊《合金与化合物杂志》发表论文《锂基介质陶瓷的宽温稳定性研究》,面向5g毫米波器件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优异宽温稳定性的介质材料,相关技术同样具有应用于6g无线通讯器件设计开发的潜力。
《科学》:刘锦川院士将3d打印赋能合金设计
近日,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刘锦川团队成功运用增材制造技术研发出一种高强度、高塑性的钛合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刘锦川表示,这是一种具有前所未见的熔岩狀微观组织的亚稳态钛合金。“这种独特的微观结构给合金带来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细小的晶粒结构,使合金在拥有超高强度的同时仍然有极高的均匀变形能力,并保持钛合金的低密度。”
玉米籽粒蛋白积累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宋任涛团队在《新植物学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通过对玉米籽粒突变体mn*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线粒体核糖体蛋白mn*。mn*同时定位在线粒体和蛋白体中。通过对mn*在蛋白体的积累机制研究,首次发现了一种基于与22-kd α-zein互作的蛋白体中的非醇溶蛋白的积累方式。
动物源耐药基因和耐药菌可长期累积于灰尘中
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应光国团队抗生素耐药性研究小组白红等人研究了鸡场和奶牛场环境中大气传播的args和arb(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传播模式和暴露风险,并评估了它们对养殖职业人群及周围地区居民的暴露风险。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国际》。
研究表明睡少、睡多都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近日,一项针对老年人的研究发现,即使将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考虑在内,睡眠时长短的人和睡眠时长长的人,其认知能力下降都比中等睡眠的人更严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大脑》。
2死9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实验室爆燃
据@南京消防:24日15时54分,南京消防119接到报警: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一实验室发生爆燃,共造成2人死亡,9人受伤。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目前,现场救援工作已全部结束。
2021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出炉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6所(本科1270所、专科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本名单未包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学校。
北大医学部首个校外合作实体落户泰州:推动医药科技平台建设
北大医学部第一个校外合作实体机构——北京大学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已落户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
北大正式设立计算机学院
10月24日,程序员节当天,北京大学官方宣布计算机学院正式成立,中科院院士杨芙清任名誉院长。这意味着北大计算机专业正式由一个系升级为一个独立的学院。新成立的北大计算机学院下设7个二级机构,分别为系统结构研究所、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软件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所、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前沿计算研究中心。
农大教授获得美国gfi科研基金资助
日前,美国 the good foodinstitute(gfi)研究所公布了 2021 年度 gfi 全球开放性科研基金结果,东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隋晓楠教授申报的大豆蛋白仿生筋膜植物蛋白整肉制备技术项目获批,并获得资助。据了解,gfi 研究所是全球范围的知名植物基食品研究推广机构,目前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多个国家的知名院校获得资助。
中国数学会 2021 年学术年会揭晓三大数学奖
中国数学会 2021 年学术年会 10 月 23 日在昆明开幕,现场揭晓了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钟家庆数学奖获奖名单。在本次评选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陈恕行,浙江大学教授王斯雷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数学会华罗庚数学奖。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田野、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黄文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浙江大学、希伯来大学博士曹培根,武汉大学博士陈红葛,青海师范大学博士崔素平和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博士高斌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数学会钟家庆数学奖。
中国妇科内分泌学奠基人葛秦生逝世,享年104岁
我国妇科内分泌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际知名临床生殖内分泌学家、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资深教授、生殖内分泌学科创始人葛秦生,于10月24日11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葛秦生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生于1917年,上海嘉定人。1936年起就读于上海医科大学(原国立上海第一医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1942年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与研究工作,是我国妇科内分泌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p11 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咨询专线:400-068-7188
我要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