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当前位置: » 凯发官网入口 » 产经

21世纪“终极能源”:日本赌输了,但赌对了-凯发官网入口

分享到:
 黄琨 • 2022-11-08 19:52:57 来源:前瞻网 e7055g0

去年,全球新能源领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动荡。

日本汽车巨头日产首先在年初宣布,暂停与戴姆勒及福特合作开发燃料电池车的计划,将力量集中于发展电动汽车;

年中7月,另一家巨头本田汽车也宣布,终止以氢气为燃料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

最震撼的事发生在年前最后几周:全球氢能源汽车“头号推手”、20多年来一直押宝氢能源的丰田,也“背刺”了氢能源路线。

曾经在2020年12月炮轰“纯电动车被过度炒作”的丰田章男,1年后来了个180度大转身,在发布会上毫无预兆地公布了丰田的电动车转型计划

——一口气发布了16款电动车,并宣布未来10年要投入350亿美金用于相关的研发和设备投资。

媒体纷纷高呼,日本押注氢能的“国运之战”已经全面失败!

而作为氢能源路线最坚定的拥护者,也是探索的急先锋,日本的剧变,在很多人看来意味着氢能路线的失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近年来,不计其数的科学家和汗牛充栋的研究文献越发确定,人类社会工业化带来的巨量温室气体排放,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最大威胁。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巴黎协定》,在联合国这个全球框架的协调和约定下,控制气候变化已经确认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低碳减排正从上到下,逐渐成为全球事务的基础价值观之一。

对于全人类,这是命运的转折点。

对于国家而言,谁能在碳中和上做得更好,不仅在具体事务上有了更大的话事权,对于国际声望的提升也意义非凡。

而就个人而言,宏大叙事的影响或许一时半会还传递不到自己身上,但在接下来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经济活动上,都会逐渐感受到其影响。

因此,“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领导人斩钉截铁的承诺落下,打响了“双碳”战略的发令枪。

“双碳”的第一枪,打的是化石能源。

顾名思义,化石能源来自于古生物化石沉积。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碳基生物,它们的化石也都是含碳的。化石能源燃烧过程中,里面的碳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出来,就成了碳排放。

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碳排放中,来自能源领域的碳排放占比高达77%,其余的不到四分之一来自工业过程碳排放、农业碳排放及废弃物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领域的变革势在必行。

能源转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摆脱化石能源的过程。

但是对于怎么摆脱化石能源,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氢能和电能的“路线之争”。

实际上说二者是路线之争并不贴切,因为氢能实际上并不完全脱离电能而存在。论来源,绿色氢气的制备需要电能,论使用,氢能最后也要转化为电能,二者并不排斥。

然而,大众为什么会产生二者对立的误解,甚至认为“氢能被电能击败”了呢?

首先,二者确实在部分环节存在差异,这点放在后面细说。

其次,从现实来看,在汽车这个新能源产业里大众关注度最高的领域,以日本为代表的氢能源汽车路线和其他国家的电动路线发生了对立,使得大众加剧了误解。

在新能源时代,电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电能可以方便地充当不同能源转化的媒介,使用普遍。

与此同时,电本身还是信息的载体,以电流和电磁波为基础的通讯系统,是全球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人类自从发现电磁之间互相转换的关系之后,沿着这个科技发展路线已经走了很远,形成了依赖于电磁技术的科技树和庞大工业集群。

现在所有国家都将使用核能、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作为能源转型的主流路线。

但是,电能并非是各方各面各个环节完美无缺的。

电能的最大缺点在于,电不能储存。电本质上是一种正负电荷间存在电位差而形成的一种势能,如果不能即时使用,不仅只能浪费,还会对电网产生冲击。

因此,电能的生产、输配和使用必须保持动态平衡。如果电能供需出现不平衡,需要由控制设备及时调节发电机的出力,以维持电能的供需平衡。

在过去,这个问题相对好解决。燃烧化石能源的火力发电,无论是烧煤、烧油或是烧气,调节发电功率相对灵活,而且还有更灵活的水力发电作为补充。

但在新能源时代,问题出现了。在主流新能源发电方案中,由于风的间歇性的特点,风力发电输出的电能也具有间歇性;

阳光与气候、季节、区域强烈相关,甚至一日内的变化也极度明显,导致光伏发电具有极强的随机性。这些电接入后便会对电网产生冲击,带来潜在不安全因素。

水电虽然稳定,但周期长,对地理条件要求高,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甚至有可能对地质环境有影响。

因此在新能源时代,如何把电能转换成其他能源形式储存起来,成为了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纯电和氢能“路线之争”的实质。

按照直观的认知,电池作为人类发展最久,原理最明白,产业链最完备的储能项目,将其延伸下去就好了啊?

想法很好,但是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电池的能量密度太小了。

目前国内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在150wh/kg左右,三元锂电池则达到200wh/kg,而特斯拉model 3使用的2170锂电池能量密度可达300wh/kg,但也仅仅为汽油能量密度的1/40。

从物质特性和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电池能量密度在未来或许还有增长空间,但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提升一个数量级,追上传统化石燃料,可能性不大。

在需要高能量密度的使用场景下,使用电能完全取代现有的化石燃料存在瓶颈,因而需要另外的方案作为补充。

更重要的一点,是资源问题。从长远来看,使用基于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方案,会面临锂资源不足的困局。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锂电池之父”惠廷厄姆也在去年未来能源发展论坛上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5到10年之后,目前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就会被消耗殆尽。”

对于中国来说,锂资源还有一重隐患。

2020年全球锂资源地区分布相当不均,中国只占7%,智利和澳大利亚锂资源最为丰富,锂资源储量分别为920万吨和470万吨锂金属当量,合计占到全球的66%。

这些锂资源的使用受制于其他国家,极端情况下还有被切断的风险,极大威胁着国家能源安全。

事实上,这2年国内已经感受到了锂资源带来的震荡。

2020年下半年起,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带动锂需求激增,然而此前锂价低迷,矿山纷纷减产停产,一时间拿不出这么多产量。于是在一夜间,全球碳酸锂市场从供过于求变成了严重的供不应求。

从2021年以来,碳酸锂价格走出了一波疯狂的上涨行情。国内碳酸锂现货市场报价从年初的5万/吨左右,涨到了年末的超过25万元/吨,仅1年时间就涨了约4倍。今年以来,碳酸锂继续上涨,目前已经突破50万元/吨关口。

这种情况传递到下游,近几年电动汽车市场的多次集体涨价,已经让消费者苦不堪言。

这正是氢能的机会所在。

从很多方面看,氢气是绝佳的低碳乃至零碳能源方案,亦或者说,是人类的“终极能源”。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氢气很多。氢是世界上最多的元素,氢气来源极其广泛并且是可再生资源。如果能用氢气作为“燃料”,那人类将彻底摆脱对能源的焦虑。

其次,从理论上来说,氢气的制备和使用过程是可以完全脱碳的。只需要朝水中通电,就能发生2h20→2h2 o2的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没有化石能源参与,也不会产生碳。

而在使用时,以最常见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来看,氢气进入电池负极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成氢离子和电子2h2 → 4h 4e-。氢离子穿过薄膜,同时电子经过外部电路到达阴极,氢离子、电子和氧原子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成水分子o2 4e- 4h =2h2o。

这个过程的总反应就是2h2 o2 → 2h2o,反应结果也只有水,不产生任何碳排放。

第三,能量密度大。如果以质量能量密度比较,氢气高达39000wh/kg,比汽油的12000wh/kg高出2倍有多,可以在任何场景提供澎湃充足的能量。只要几公斤的氢气,就足以支持一辆汽车行驶数百公里。

固然,氢能目前存在技术不成熟,产业链不完备,各环节成本高企等问题,但从大趋势看,氢能是未来能源的不二之选。

从学术圈到产业界,不少人都认为,“氢能是21世纪的终极能源”。

可能看多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的演义化解读,很多人有着“纯电路线压倒氢能源”的印象,但在国家看来,事实相反

——纯电动汽车产业成熟,正是氢能源产业发展的起点。

以政策为基准,国家对于纯电动汽车产业分为3个阶段:

2009-2012年,产业尚不成熟,需要大量的补贴和扶持政策;

2013-2015年,产业格局雏形初现,形成一定规模,补贴开始小幅度退坡;

2016至今,产业爆发已成定局,补贴大幅退坡,门槛大幅提高,引导产业升级。

随着纯电动汽车产业步入成熟升级阶段,也是在2016年,国家首次提出氢能发展路线图,将“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列为重点任务。

2019年,氢能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此后,从国家到地方,关于支持和规范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

今年初,国内氢能产业迎来一项重大利好。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重磅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使得国内氢能产业第一次有了顶层设计。同时,这份文件规格和内容超出预期,使氢能产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节奏。

对此,国际能源署在《2021年全球氢能评论》中指出:“利用氢能对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潜在贡献的时机已经成熟;氢能的使用范围将被扩大;各国政府需要扩大雄心壮志扩大对氢能的需求;而低碳氢在未来10年会变得更有竞争力。”

转头看同一时间日本氢能产业的变故,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赌错技术路线,只是步子迈大了伤了身体,过早押注了过于超前的技术,却没有国力参与后续竞争。赌输了,却也赌对了。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区域产业对标研究、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凯发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1]《国际能源署发布《2021年全球氢能评论》提出五大建议》,国际能源网

[2]《碳酸锂“向上飙” 新能源车“往哪走”?》,电池中国网

[3]《锂电池的原料会在近年内耗尽?》,中国粉体网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40 q0

分享: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前瞻产业研究院

咨询专线:400-068-7188

  • h
  • h
  • h
  • h
  • h
  • h
  • h
  • h
  • h

w

我要投稿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