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牵头研发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获批紧急使用!
经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论证同意,由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万泰生物联合研发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以下简称“鼻喷苗”)获批紧急使用。该疫苗是我国布局新冠疫苗应急攻关的五条技术路线之一,也是全球最早进入临床试验以及迄今唯一在三期临床试验中验证了安全性和广谱有效性的黏膜免疫新冠疫苗。
世卫组织权威发布!新冠肺炎自我康复手册,康复再获全新应用!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结合康复专业人员和新冠康复后患者的临床经验,制定发布了——新冠肺炎自我康复手册!旨在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常见的疼痛、呼吸急促、焦虑抑郁等症状,促进感染者身体功能快速恢复,达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标!
美国“猎户座”飞船本周日返回地球,美计划2025年送首位女性登月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猎户座”飞船即将于本周日(当地时间12月11日)返回地球,计划溅落到太平洋上。“猎户座”飞船于美国东部时间11月16日搭载美国新一代登月火箭“太空发射系统”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执行“阿耳忒弥斯1号”无人绕月飞行测试任务。报道称,“猎户座”飞船于美国东部时间11月21日飞越月球,从距离月球表面约130公里处飞掠,并于25日成功进入远距离逆行环月轨道。11月28日,“猎户座”飞船到达距离地球约43万公里的位置,打破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可载人航天器的最远距离纪录。
我科学家研制出新型微型软体攀爬机器人
体长从6毫米到90毫米、质量从0.2克到3克不等,能在不同形貌,如圆柱面内外侧、波浪面、楔形面、球面等表面攀爬,还能在两个不同表面之间过渡——近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张一慧教授课题组创新研制出一种可适应不同形貌墙面的微型软体攀爬机器人。具备攀爬能力的微型机器人由于其微小的身躯,可以代替人类进入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中执行特殊任务,在探测、生医等方面有着巨大应用价值。由软材料组成的类肌肉软驱动器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极佳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机械鲁棒性,相应的微型软体攀爬机器人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韩国计划2045年向火星派遣着陆船
韩国总统尹锡悦表示,该国将在5年内开发出可以抵达月球的火箭发动机,并于2032年实现登月目标。此外,计划于2045年向火星派遣着陆船,以进行资源开采。
海水硬骨鱼类快慢肌差异的分子调控研究获进展
动物肌肉的发生发育及其调控是生物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分子生态学研究团队围绕硬骨鱼类快慢肌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和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技术,对大洋性中上层鱼类代表种之一——黄带拟鲹的快慢肌进行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与比较,在mrna和蛋白两个层面同步解析了快慢肌的分子差异,获得多个重要发现。
气象科研人员抵达南极:接替越冬队员,开展为期一年的观测活动
在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后,4名气象科研人员随我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抵达南极中山站。其中两名气象工作者将接替在此值守的第38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队员,开展为期一年的气象观测和大气成分观测。其余两人中,一人将执行南极内陆考察任务,一人将前往长城站执行为期一年的常规气象观测任务。据悉,此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预计2023年4月下旬返回。
科学家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优质抗虫微藻新种质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设计育种研究团队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新种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抗虫且油脂含量高的海洋硅藻-三角褐指藻新种质。三角褐指藻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微藻,不仅可作为重要的水产饵料,还是一种高值产物的原材料。然而,原生动物的污染已成为三角褐指藻大规模养殖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因此,培育优质抗虫的三角褐指藻新种质势在必行。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设计育种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三角褐指藻中发现了一个新基因(pt2015)。该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pt2015,发现pt2015的敲除藻株在细胞形态和生长速度,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
黑洞撕碎恒星 潮汐瓦解事件再现释放接近光速、直指地球的宇宙喷流
英国《自然》和《自然·天文学》杂志最近共同发表论文,报道了一次极其罕见的天文学奇观——潮汐瓦解事件(tde)的观测结果,同时探测到有物质喷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从黑洞中“飞奔”而出。潮汐瓦解事件是指当一颗恒星被一颗特大质量黑洞撕裂时释放能量的过程。该发现将能提升人们对宇宙学距离的黑洞特性的理解。
科学家造出迄今最小移动生命体 有助理解细胞运动的进化和起源
所有生物运动的起源,包括步行、游泳或飞行,都可以追溯到细胞运动。然而,关于细胞的运动性是如何在进化中产生的,人们知之甚少。为研究细胞运动,日本研究人员创建出一种迄今为止基因组最小的移动生命形式。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上。
治疗神经损伤创新方法问世 磁性纳米粒子创建三维“迷你大脑”
神经元因退行性疾病或创伤而受损后,几乎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因此,恢复神经网络及其正常功能是组织工程领域的一项重大挑战。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利用纳米技术和磁操作克服了这一挑战,创造出可修复受损神经细胞的纳米磁铁,这是创建神经网络的最具创新性的方法之一。研究发表在近日的《先进功能材料》杂志上。
解开记忆性t细胞记忆之谜的另一把“钥匙”
12月6日,国际顶尖免疫学杂志《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黄波教授课题组的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揭示尿素循环代谢对于维持记忆性t细胞的发育和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从全新的代谢途径解释了t细胞记忆形成这一基本的免疫学问题。
活跃地幔柱或解开火星地震之谜
根据《自然·天文学》杂志5日发表的一篇论文,火星北部平原底下可能有一个直径约4000公里的活跃地幔柱,该地幔柱会引起火星壳抬升,并将热岩浆送到火星表面。这个地幔柱位于火星的埃律西昂平原,或许解释了该地区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μ子素或揭示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理论
通过研究一种叫做μ子素的奇异原子,研究人员希望“行为不端”的μ介子能揭示物理学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秘密。为了制造μ子素,他们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si)使用了世界上最强烈的连续低能量μ介子束。该研究发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讯》上。
透明可印刷塑料具有高导电性
美国机械工程研究科学家詹姆斯·庞德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透明的聚合物薄膜,这种薄膜可像其他常用材料一样有效地导电,还很柔软,可在工业规模上使用。这一生产工艺有望催生新型柔性、透明的电子设备的出现,例如可穿戴式生物传感器、有机光伏电池,以及虚拟或增强现实显示器和眼镜。研究团队在今年的两份化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首先在《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描述了这一想法并证明了它是可行的。最近,他们优化了最大导电率的设计,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德国应用化学》上。
不会“冻结”的新型量子态磁体造出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将一种特殊材料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后发现,该材料中原子的一个核心性质——它们的排列,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冻结”,而是保持在“液体”状态,类似于水无论多冷都不会结冰。这种新的量子材料可作为模型系统,开发新型高灵敏度的量子传感器。日本东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复杂系统物理研究所(mpi-pks)和德累斯顿—罗森多夫赫尔姆霍兹中心(hzdr)的研究小组在最近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南开大学科研成果入选美国光学学会2022年度光学进展
近年来,南开大学团队发展了一种基于铌酸锂芯片的太赫兹集成平台。本次报道主要介绍其中的部分技术,包括片上的频率转换和调谐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非常高效的非线性太赫兹频率转换、“冻结相位”太赫兹波的奇特相位匹配传输以及太赫兹波的动态拓扑调控。这些工作为太赫兹计算、成像和指纹检测等应用提供了多功能、稳定和高度集成的多功能太赫兹光子集成平台。
江门市4名博士后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2批面上资助
近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公布了第72批面上资助获资助人员名单,江门市有4名在站博士后成功入选获得面上资助。自2014年以来,累计已有36人次在站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2022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揭晓 云南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项目获二等奖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公布了2022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由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牵头,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的“变化环境下高原湖泊脆弱性评价及水量水质协同配置关键技术”成果荣获2022年度长江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济学子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中再获佳绩
近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决赛圆满落下帷幕,同济大学5支参赛队作品分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英德市1项科技成果获2022年“创新清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创新清远”科学技术奖评选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创新清远”科学技术奖,英德市的“英红九号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工程技术与农业科学类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名。
2022年度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
中国环境卫生协会发布2022年度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共评出领军人才10人;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0项;科技应用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1项。其中项目涉及垃圾焚烧发电、生活垃圾分类等。
中国高等教育学泰斗级人物潘懋元逝世,享年103岁
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6日上午逝世,享年103岁。潘懋元 1920 年 8 月生,广东汕头人,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英国赫尔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在小学、中学、大学任教多年,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顾问;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等。据中国教育学会介绍,潘懋元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属于泰斗级的人物,受到高等教育界与教育科研界的尊重与推崇。
p41 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咨询专线:400-068-7188
我要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