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高校顶级科研平台上线!第一个成果已诞生
6月27日,由复旦大学与阿里云等共同打造的云上科研智能计算平台“cfff”宣告正式上线。cfff是“computing for the future at fudan”的缩写,剑指复旦大学未来科研算力池。
美国货运“龙”飞船将运送科学样本返回地球
6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货运补给飞船将于29日离开国际空间站,将科学研究样本和硬件带回地球。飞船计划于美国东部时间29日中午12时05分与国际空间站脱离,并于30日凌晨2时30分左右溅落在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海岸附近。
全球首款ai药物完成2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
互联网数据资讯网(bcc)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ai新药研发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1.1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40.7%。不过截至目前,全球还没有一款由ai研发的药物成功上市。6月27日,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insilico medicine)宣布,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ai,并非简单分析有数据,而是学习归纳已有数据后进行演绎创造)筛选靶点,并设计的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慢性瘢痕性肺部疾病,其特点是肺功能进行性和不可逆的下降)小分子候选药物ins018_055,已推进至2期临床试验阶段。
我国首次高压力多管材纯氢试验获得成功
6月25日,9.45mpa全尺寸非金属管道纯氢爆破试验在国家管网集团管道断裂控制试验场成功实施,标志着国内首次高压力多管材氢气输送管道中间过程应用试验圆满完成,为我国今后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远距离纯氢运输提供技术支撑。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
世界经济论坛6月26日发布《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评选出目前最有潜力、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十大技术。据了解,这些新兴技术主要包括:柔性电池、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持续航空燃料、可穿戴植物传感器、人工智能辅助医疗等。
国内首创!动物角膜助力盲人恢复视力
在6月20日召开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新型角膜供体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为上述难题提供答案。该项目完成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历经15年多名专家和高新企业接力攻关,包括研发全球首个新型生物角膜产品、创新国内首个人工角膜材料和制造关键技术填补空白的人工角膜产品、发明活性羊膜保存技术、创建保留眼球仅取角膜的原位捐献技术体系、发明生物眼结膜和角膜内皮再生技术等五项成果,最终让众多盲人重见光明。”
耐盐碱水稻研究建立联合攻关机制
6月25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下称“国创中心”)长沙种业研究中心在长沙召开联合攻关推进会。该协作团队将围绕耐盐碱水稻关键基因挖掘与机制解析、核心种质创制与重大新品种选育、配套高效栽培体系构建与改良物化产品研发等3个耐盐碱水稻研究核心方向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可利用的耐盐碱明星基因少、具有大面积推广潜力的耐盐碱重大新品种缺乏、配套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不健全与盐碱地改良有效物化产品少等难题。
小小纳米孔破解蛋白质测序难题
近日,浙江大学化学系冯建东团队提出了基于固体纳米孔的氨基酸识别方法。他们构建了直径为1纳米左右的人工纳米孔,可进行单个氨基酸分子的精准识别,分辨率达到0.94道尔顿。这显示出人工纳米孔应用于单分子蛋白质测序的可能性。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通讯》。
中国科大开辟废弃聚乙烯塑料循环升级新路径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曾杰教授在塑料循环升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脱氢芳构和氢解串联的策略,在无须氢气和溶剂的情况下,将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环状烃。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26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上。我校曾杰教授为通讯作者,博士生杜俊杰、曾琳为共同第一作者。
科学家发现一种病原微生物干扰植物免疫新机制
2023年6月2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艳丽研究团队与英国塞恩斯伯里实验室(the sainsbury laboratory)马文勃研究团队合作在《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 pathogen protein modularity enables elaborate mimicry of a host phosphatase"的文章,首次发现在疫霉属病原微生物中,普遍存在一类wy1-(lwy)n效应子蛋白, 通过保守的pp2a interacting module 挟持宿主细胞中的pp2a核心酶。
地球早期蛇纹石化过程为合成氨基酸提供原料
6月26日,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深海中心孙卫东课题组在生命起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利用高温高压实验证明了氮气可以快速参与蛇纹石化过程并生成大量氨气,结合团队前期研究,证明了在岩浆海后期,蛇纹石化导致地球大气构成由“二氧化碳 氮气”转变为“氨气 甲烷”,在闪电作用下可以合成大量氨基酸,在超临界水 二氧化碳层形成氨基酸浓汤,而这是生命起源的关键。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研究发现:城市化对生物传粉者多样性负面影响显著
6月26日,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获悉,该植物园与德国哈勒·威登堡大学的合作团队首次在全球尺度上量化分析并系统揭示了城市化对不同类型传粉者及传粉服务的综合影响,指出城市环境中传粉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生态学通讯》。
首个葡萄完整参考基因组发布
27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获悉,该所作物组学大数据与应用创新团队联合国外科研团队,绘制了首个葡萄完整参考基因组图谱。研究成果日前以封面文章发表在《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上,以致敬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七十周年。
迄今最强减肥药!礼来公布新药2期临床结果,平均48周减掉24.2%体重
6月26日,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新研究公布了礼来公司研发的新减肥药retatrutide的2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款药物能在48周让受试者体重减轻24.2%,效果超过了目前已有的所有减肥药物。retatrutide是一种能靶向3个受体的激动剂,分别靶向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胰高血糖素(glucagon),来帮助调节血糖,减缓胃排空和降低食欲等。
23年首次,西工大荣获国际顶级会议论文奖项
加拿大温哥华当地时间6月21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举办的2023年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国际会议(cvpr 2023)正式公布了大会获奖论文。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下称asgo国家工程实验室)张艳宁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3d registration with maximal cliques》(基于极大团的三维配准重建方法,作者:张曦予、杨佳琪、张世坤、张艳宁)从9155篇论文中脱颖而出,斩获本届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best student paper award);从2001年该会议设立最佳学生论文奖的二十三年以来,历史上首次由所有作者均来自国内高校的论文获得该项奖励。
101岁化学诺奖得主古迪纳夫去世
6月26日,锂离子电池共同发明人、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去世,享年101岁。古迪纳夫的学生尼古拉斯·格伦迪什(nicholas grundish)证实了这一消息。康考迪亚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教授卡里姆·扎吉布(karim zaghib)6月26日在推特上确认,其朋友兼合作者古迪纳夫于25日去世。基准矿产情报公司ceo西蒙·摩尔斯(simon moores)6月26日在推特上确认古迪纳夫去世并深切哀悼,他写道:“感谢这位真正的先驱者,他领导了可能是最强大技术的发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使我们摆脱了化石燃料的主导地位。”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p7 q0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咨询专线:400-068-7188
我要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