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当前位置: » 凯发官网入口 » 大咖

公务员在降薪?-凯发官网入口

分享到:
 九边 • 2022-09-16 12:00:44 来源:九边 e20778g1

作者|九边 来源|九边(id:ertoumu893)

自从年初开始,不断爆出一些体制内人员工资调整的消息。而且都是降低,不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编制。最少的大约降低15%,多的甚至超过30%。而且级别越高的降低得越多。

一开始还只是个别地方的零星政策,后来渐渐越来越多,于是事情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我最近把这事研究了下,以前的熟人现在也都当领导了,找他们问几乎知无不言,有点收获,跟大家分享下,一起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

首先要说一个情况,体制内的人,他们的工资按理说是一样的,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哪一级的工资是多少,这个都能查到。但是工资这玩意在他们的收入结构里这些年的占比是不断下降的。

一般来讲,你去问一个公务员工资多少,他们肯定会跟你说没多少,月薪三千,这个可能也没胡说,他们的职务工资或者说月薪可能就这些。

但是你能找到一个领导, 他也不会告诉你他自己的,但是他会跟你说他的小弟收入,如果事先不了解,大概率会吓一跳,因为除了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公积金,还有什么住房,交通,物业,通信,精神文明,过节费,下乡什么的,加起来就很可观了。

所以他们的收入比较复杂,有的人要两张甚至三张银行卡领钱。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人民的名义》第一集,侯亮平抓赵德汉,在赵德汉办公室桌上摆了五张卡,赵德汉一一介绍,一张是工资的,一张是奖金的,还有一张过节费的。另外两张估计是报销和发补贴之类的。原著里赵德汉说自己过节费的卡里藏了三万,自己老婆都不知道。 

一般来讲,他们的基础工资是国家财政给发的,各地都是统一的,其他的那些,都是各地地方政府自己来决定,地方上有钱就多发,没钱就少发。这种情况下,各地情况差异就大了。即使是明确规定发的钱,因为各地经济情况不同,发放的情况也有很大区别。

在2018年5月27日,一个新闻上了热搜:安徽六安教师上访,围了市政府,讨要补贴,导致事件在全国迅速发酵。

其实事情很简单,安徽省在2017年底发文件,要给教师们发放一次性奖励。文件下了以后,省会合肥是一见到文件就发了,然后有几个地市也发了一些。六安因为经济发展不太好,一直都没有发。

原本大家都没有还能忍,到了5月,听说六安市直区域和经济开发区的教师终于发了补贴,但是其他区县的还是没有动静。这样一来,其他区县的教师一下子就乱套了,多次询问无果,最后在市政府门口上访,闹出一场惊动全国的风波来。

实际情况更加复杂,省里面关于补贴只是说要发,让各地区视自己情况而定,各地开支不一样,结余也不一样,最后发下去的钱也不一样。也就是上面出个政策执行看下面,各个地市之间教师都有很大区别。 

这样一来,钱少的地方工作积极性肯定受打击,按理说同样级别年限的,收入应该差不多。国家的原则是如果去艰苦边远地区,或者工作非常辛苦,给予照顾。但是很多时候,艰苦地区本来就是因为没钱才艰苦,所以那里的公务员又艰苦又没钱。

富裕地区财政充足,工作相对舒适收入也高。而且各地经济不同,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相对的消费高生活压力大,发的比中西部地区多些,也可以说得过去。

但是像六安与合肥市中心距离才几十公里,开车算上进城出城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人们的心理落差就有些大了。至于同一城市区县之间也能有几倍的差距,这就很让人难以接受了。

很多时候偏远地区工作更加难做。比如六安下辖区县多是大别山区,而且是贫困县。这里的教师工作更辛苦,平时收入就没有城里的多,好容易省里统一叫发补贴却没有自己的,这种不公平很难让人释怀。

另一方面,钱少的部门和地方领导干部,看着其他地方和部门发钱。即使自己不眼红,也不为自己增加收入,单单为了以后工作开展得更好。也要想办法弄钱发补贴。如果是自己个人拿,那是贪污违法行为;违规给员工随便发钱,那是搞小金库的违纪行为;但是别人弄钱发了,那自己学着操作就有理了。

不管是从各种费用里弄,还是找财政要,或者立个名目搞个专项。别人咋弄的我就咋弄,法不责众有啥怕的?说难听的,也就是老师这种事业编制人数又太多,还没啥权,也没有财政拨款以外的什么收入, 只能伸手向上面要。

公务员和有门路的事业单位,想发补贴,只要有站得住的名目。大多还是有办法多少发一些的。

于是这几年,很多地方体制内人员,除了日常的岗位补贴、绩效补贴之外。各种名目补贴奖金都冒了出来。很多时候钱因为总数目太大,如果年底发一大笔,太过于扎眼。于是通过各种名目分摊在每月和节假日发。

所以地方这几年都统一的有了一个所谓“创建文明城市补贴”。数量从上万到十万都有。反正文明城市年年都创,这钱也年年补。

所以这次调薪,并不是真调工资,而是调整那些奖金,而且也不是取消,应该看作是一种重新平衡。

如果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原本补贴就少的,受到的影响基本忽略不计。而且按照新颁布的规范,国家将对艰苦地区的体制内人员,提高补贴数目。主要降的是发达地方。 

有人问,公务员这个铁饭碗有倒退的可能性吗?这事直接说大家可能感受不深,咱们讲讲之前发生过的事。这事又又又要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真的是非常困难,我经常拿那个时候举例,也是为了说明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国内体制内人员的工资收入,确实出现过一段时间问题。

在八十年代,因为改开的激励,加上体制内人员工资过低,出现过一次“公务员下海潮”。当时为了鼓励下海,有个政策叫“停薪留职”。就是不发钱但是位置给你留着,放你出去闯闯。混好了就在外面混,不行的话再回来。最多的时候,全国党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有超过1000万人参与,大部分离开体制后没回去,一小部分又重新回到了体制。这政策一直到1999年才取消。

很多改开后最早一批富豪,就是从体制内走出来的。一来想下水试试,二来那时体制内收入吸引力不足。有的人真的就闯出来了,直到现在还是大名鼎鼎。

比如王石是广东外经委管招商的公务员。史玉柱本是安徽省统计局的公务员,工作后考研了,如果毕业不创业估计还要回去干统计。潘石屹是石油部经改研究室的研究员。王健林部队转业后,在大连的一个区政府上班,后来当了区政府房产公司经理,然后才自己开了万达公司。等等。

这些早期的脱离体制,还有一些主动成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地方财政情况变得更糟糕,很多地方出现过发不出公务员和教师工资的事情。

上次我们说分税制后,中央财政问题缓解,地方财政又紧张起来。很快就传导到了体制内人员收入上。公务员拖欠时有发生,即使不拖欠,当时所谓“两张大票”(200块)多年不涨。在物价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公务员的收入其实是连续下滑。

比起公务员,教师的情况更严重。当时的义务教育是收费的,特别是初中的收费每学期要几百元(那可是20世纪90年代的几百元)。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是农村孩子超过三个,很多时候老大要辍学打工帮弟弟妹妹挣学费。那时的老师工资由当地政府出钱,城市里还能勉强维持,在农村地区拖欠成了家常便饭。

农村老师当时两个主要工作,一个是走访让孩子不要辍学,一个是走访想法子收学费。两件事情互为因果,几乎无解。

那段时间人们对于“坐机关的”和“教书的”,远没有这些年那么向往。当然我说的是普通机关人员。对于干部和一线城市的岗位,啥时候都向往的。

现在回头看看,主要原因还是国内财政制度转型,结果造成了中央过度集中。

当时有的地方干部称分税制为“明抢制”。这部分我在上次说财政的时候讲过了。这些问题直到1999年后,通过转移支付,或者说中国经济的大发展才解决。

(三)

从公开信息可知,这次所谓“降薪”也不是地方主动开始的,而是从上而下的一次行动,那么有什么目的呢?我认为有两个,首先还是将体制内人员收入规范化。

这几年各种补贴的乱象,不但体制外的人不满意,因为地域、经济甚至主要干部“胆子”大不大,收入有了很大的差距,体制内也有很大的不满。

经济条件好的就乱发,造成体制内收入不合理。比如深圳的中学招聘,开出的收入和福利非常高,以至于大量清北级别的毕业生报名。至于很多地方招一些很简单工作的岗位,却一群高学历人员报名。几十个名校研究生抢一个街道办岗位。

一般来讲,职业上的“收入”,“稳定性”,“舒适性”是个不可能三角,收入高的职位,往往压力大而且淘汰率高;舒服稳定的职业不太可能收入高。如果一个职位把这些优点全占了,傻子才会犹豫,这个本身就不合理。特别是这两年经济困难,普通人面临降薪和失业,所谓大厂都在紧缩过日子。体制内还在发着各种补贴,于是造成两个后果:一个是体制外的人非常不满,认为不公平;一个是“打不过就加入”,体制内工作竞争卷得越来越厉害。

于是就有了第二个问题,社会对公务员的追捧,已经改变了应该有的导向。

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是人才去冒险去突破,都想躲入体制,这才是真正的内卷。

比如果2019年的数据,北大博士生77%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总毕业生里,占比第一的行业是教育(23%),第二是金融(19%),第三是机关(18%),第四是互联网(14%)。咱们倒也不是说不能进体制,只是这几年对于体制内的热捧,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特别是那句“不孝有三,无编为大”。因为考编过于成功,山东的考生被编了无数段子,还被无数文章分析,从几千年之前的孔孟开始讲到现在的丈母娘。

考公热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是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土地出让金这块大蛋糕,使得地方政府收入增加很多。但是体制内员工的基本工资额度,是由中央统一规定的,地方无权增减。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成本增加那么快,体制内基本工资增加得比较慢。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用自有资金发钱给大家补上这个差距,既有了理由也有了动力。

此外体制外实在是太卷太卷了,现在这个形势就是谁都没安全感,哪怕你年纪轻轻进了大厂,刚毕业就二三十万,依旧没有安全感,一波裁员下来,可能就跟麦子似的被裁掉。

前几天打车打到一个一百多万的进口车,车主就是某团高管,他说他刚入职的时候,某团才50来个人。不干了(被裁得不会说自己被裁,一般会说不干了)之后还没想好去干啥,这段时间环境不好,倒是有点钱,准备等形势稳定了再看看。这段时间先找点事做起来。所以说你们看到裁员,并不是只针对基层,高管们一样头顶悬着一把刀。

就算不裁员,平时也折腾得你够呛,又是996又是节假日加班,不信收拾不服你,这种情况下,太多心高气傲的人毕业一两年后受不了去考编制了。

你说有啥办法?确实没啥办法,不仅仅中国是这样,日韩也是一样的,都在竭力考编制,躲进一个避风港这辈子也不出来。而且以前留在外边,有个明显的好处是各个产业都在爆发,希望渺茫但是一旦撞大运,几乎一夜之间一步升天。但是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暴富机会变少,其他行业还没有爆发,太多人越来越迷茫,导致不仅普通大学生在考编,这两年开始各个名校毕业生也在削尖脑袋往里挤。

所以说接下来很多年,估计也就这样了,就算降薪,依旧阻挡不了大家对稳定的渴望。但是随着土地收入降低,很可能下一步一般都会开始人员精简。

前些日子山西一条新闻上了热搜,河曲县机构改革。通过精简之后,公务员队伍人数基本不变,领导数量也没有多少变化。但是事业编缩减了2/3。

人们的主要注意力都在事业单位从180多个一下子裁到了40。其实这不是重点,重点是36个党政机构压缩到了22个。就连党政机构这种部门,都可以压掉1/3却不影响日常工作(这说明肯定还有压缩空间)。可见随着社会发展,原有的机构编制需要调整,而且是可以调整的,这很可能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而且河曲县非常小,还没有一线城市一个大街道人多。但我们以前说过,县级政府2000年来,都是有完整行政体系的最小单位,往上各级政府其实都是县的扩大。

县可以改,上级政府也可以改,只是程度不同。随着中国的人口的结构变化和数量变化,再叠加财政结基础的变迁,一场轰轰烈烈的行政规划优化,即将会发生了。

大家不要把事情看得那么绝对,凡事都有个天然约束,也就是成本和钱,如果没钱了,该做的都会做,公务员铁饭碗这个底线一般不会动,但是事业编就谁都保证不了了。经济不好的时候去体制,反过来想,体制的钱不也是大环境创造的?大环境不好,小环境能好到哪?压力迟早会蔓延过去。

一代版本一代神,我这些年的所见,风口已经换了好几次,我刚毕业那会儿,最牛逼的岗位是外企,后来是房地产,再后来是互联网,直到这两年考编席卷全国,但是我依旧倾向于觉得持续不了多久,没啥东西能持续太久,凡事一旦形成了共识,赚钱的东西被大家发现了,风口立刻就变了。

尾声

文末再总结两句吧,今年的大规模整顿奖金的事,尽管让很多体制内不爽,不过这绝对是执政党不忘初心从现实出发的自我调整,不出意外,今后还有调整空间,直到平衡下来,也就是体制内既能用一个合理收入招聘到优秀人才,又能避免全社会的考公热,也能让那些处在贫困地区的人有合理回报。

而且我这些年有个感触,政府效率和公务员队伍的质量有肉眼可见的提升,这个固然和这些年的高激励相关,但是我们还是要保持合理的激励机制,让有才能得人去科技和商业的边疆上去征战,去开拓新边疆,而不是躲在深宅大院里做刀笔吏。啥是“外卷”?外卷就是去冒险去未知领域开疆扩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走出东亚人的内卷宿命。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九边(id:ertoumu893),作者:九边

本文来源九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7 q1

分享:
标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前瞻产业研究院

咨询专线:400-068-7188

  • h
  • h
  • h
  • h
  • h
  • h
  • h
  • h
  • h

w

我要投稿

×
网站地图